《心智洞见》之从过度理性,到重新连接自己|企业家心智力的下一步


从过度理性,到重新连接自己:企业家心智力的下一步

在今天的 1 对 1 深度对话中,我遇到一位极具战略视野的企业家。

他提到,自己和团队的两位重要“左右手”最近在合作思路上出现分歧。每个人都在依据各自的逻辑判断推动进展,但他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困境:
思路清晰,却共识推进艰难。

我们常说,企业家的理性,是做决策的重要基石。
但理性也可能成为一种过度使用的“防御策略”。


理性是资源,但也可能成为盔甲

在这位企业家身上,我看到强大的逻辑系统、深刻的战略能力,但也同时感受到一个微妙的倾向:
当他面临冲突或不确定时,会倾向“先想清楚”,再行动。

听起来很合理,是吧?

但有时候,“想太多”并不是真的为了更清晰,而是为了更安全。
——避免犯错、避免情绪波动、或避免再次“受伤”?

这种理性,其实是某种形式的自我保护。
就像他今天坦言的那样:“我知道我不想太快下结论,可是好像也会拖延了进展。

我们探讨了一个关键转折:
「理性不是问题,但如果它让你失去了感受的能力、内在的连接感、与团队的真实交流,那它就可能成了盔甲。」


企业家的下一个练习,不是再想清楚一点,而是

从头脑,回到身体;从逻辑,回到关系。

在对话中我邀请他觉察:

  • 每当他“卡住”时,身体是紧的还是松的?
  • 每次遇到意见冲突时,他的内在小孩是否跳出来想“保护自己”?
  • 面对左右手不同意见,他是否愿意放下控制,让“共识”自然浮现,而不是急着“统一答案”?

我们不需要放弃理性,
而是要重建与身体、与信任、与他人的真实连接。

这就是企业家的“心智力”——不只是脑力的敏锐,而是身心整合下的清晰与笃定。


洞见后的转化建议

在这次对话尾声,我邀请他尝试以下几个小练习:(也供你参考哦)

  1. 身体扫描式呼吸:在陷入思绪循环时,先不解题,先觉察身体的紧绷处。呼吸到那里。
  2. 练习“不先回应”:面对不同意见,不急着立场回应,而是带着好奇问:“你为什么会这样看?”
  3. 觉察“我是想更清楚,还是想更安全”:一旦想太多,就自问,是想要更清晰,还是其实在避免某种不安。

如果你愿意,我们可以为你安排一场【1对1深度洞见对话】或【潜意识探索1-1】,
从“理性 迷宫”里出走,重新找回你的直觉力、连接力与行动力

写在最后:企业家的成长,不只是更有策略,而是更有整合力

我一直相信,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来自控制,而是来自连接。
连接自己的感觉,连接团队的声音,连接当下正在发生的“场”。

越是处在高位的人,越容易“脱身入脑”——
但唯有回到身心完整的觉知状态,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力量的人。

从过度理性,到重新连接自己,
这,是企业家心智力的下一步。

行动建议:

安排一场【1对1深度洞见对话】或【潜意识探索1-1】,
从“理性 迷宫”里出走,重新找回你的直觉力、连接力与行动力

Usshan

你的心智战略伙伴 @ Abundance Living Resources

企业家的心智洞见 Insight Series

这里是写给企业家/管理者的真实心智洞见,「从组织盲点,再到你内心的对话——每一篇,都是为你写下的现实洞察」

Read more from 企业家的心智洞见 Insight Series
??????????????????

敬爱的你,这阵子, 马来西亚的愤怒,好像集体爆发了。 从物价上涨、补贴削减、油价议题,到首相安华的政策改革,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责骂、挖苦、甚至恶意剪辑,几乎把所有焦虑与怨恨,全都丢向了一个人。 我不写政治。但这件事让我想起一个更深的问题: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愤怒?而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生气什么吗? 回头看,安华并不完美。但至少,他是几十年来第一个——不再一味“撒钱”,不再为了讨好人民而说好听话,而是选择说出真相、改革体制、承接风险。 我们之所以愤怒,或许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,而是他终于说出了我们早就不愿面对的——我们习惯被宠坏,却从未准备成熟。 身为领导的, 或面对团队时, 也会有看见他们愤怒的时候, 甚至自己也会有愤怒的时候... 这不是政治的议题。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心智结构裂痕。 我们讨厌那个不再哄我们的人,讨厌那个逼我们改变节奏的人,讨厌那个揭穿幻想、提醒现实的人。 但你有没有发现——你人生中也有这样的人?也许是某位伴侣、教练、同事、父母、甚至你自己。他们不像你期待的那样温柔、好说话,但他们,其实正在扮演那个你最抗拒、但却是你最需要的角色。...

这样的场景是否让你感觉熟悉?或在你和团队互动时的看见?: 为了不让别人不高兴,总是先答应下来(讨好) 工作忙到烦躁时,会忍不住把火气发在别人身上(指责) 理性冷静,说很多道理(超理智) 开玩笑、讲别的话题,回避真实冲突(打岔) 偶尔,也能做到内外一致,既真实又有力量(一致) 这些让我们看见: 在压力下,我们都习惯用特定的“生存姿态”保护自己。 而这一切的 应对模式—— 是你无意识的防御方式 📌 你的“生存姿态”:讨好、指责、超理智、打岔、一致 我们都以为,自己的反应是自由而理性的。可其实,当情绪被触发时,很多反应并非“选择”,而是无意识的“生存姿态”。 讨好 —— 习惯先顾及别人情绪,让自己安全; 指责 —— 透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; 超理智 —— 藏在理性面具后,不让情绪被看见; 打岔 —— 转移话题、说笑话来逃避冲突; 一致 —— 外在和内在保持一致,但这种成熟常常只在极少数人身上出现。 模式1-4不是错误,而是我们在生命早期就学会的“防御系统”,帮助我们渡过危机。但如果不觉察,就可能成为企业家路上的隐形阻碍——让你在关键时刻犹豫、失控,或无法真正与团队共情。 一致性沟通,...

真正的沟通问题,不在说什么,而在没说的部分

今天的内容,特别适合发给企业高管。 我在最近为企业高管在《心对话》的讲座中提到:“真正的沟通问题,不在说什么,而在没说的部分。” 是不是很熟悉这情景? 会议上每个人都点头,但会后没人动。 指令传下去,执行者却“理解不一致”。 团队气氛不错,但你总觉得大家都在隐藏真实感受。 这些问题,都发生在“ 对话之外”。 今日小练习:你有没有问过这句? “你刚刚听到我的意思,会怎么行动?” 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是领导人检查“共识是否落地”的关键瞬间。 你可能会想:为什么对方总是“听懂了但做错”?因为你没有检查他们的“内在翻译”。 我们将在 TEAM COMM.U 训练课程中,深入拆解这类沟通"微失误",以及如何在关键节点中提问、确认、校准。 如果你对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影响力想做微调优化,欢迎继续订阅。我会不定期与你分享实际案例、微工具、以及你可以立刻用上并立马创造成果的关键练习。 愿你每次谈话,真正产生改变。那就是TEAM Comm 《心对话》要给大家的🎁 这篇特别适合转发给企业的高管。欢迎转发。 Usshan | Abundance Living Resources